凡高的耳朵
今天用Google的时候,发现他们今天的图是这样的:
原来今天是凡高的生日。我以前贴的一篇苹果苹果。纳粹曾经办过一次堕落艺术画展。把凡高,高更,马蒂斯等一些人的画和精神病院病人的创作夹杂挂在一起,因为这些画不能表达雅利安人种的高贵精神。不得不承认纳粹们是很有创造力的。去年很喜欢的一个西班牙乐队叫La Oreja De Van Gogh,凡高的耳朵。不知道为什么用这个名字。才贴过他们的一首歌。唱的是一个人悠闲地想些心事。西班牙有毕加索,有达利。我写了一个程序,用来分析H大脑的秘密。正在疯狂的运行中。也许明天可以出结果。等等等等...
8 条评论:
在纽约的时候,有机会在metropolitan museum很近很近的观赏凡高的画。在这种距离下,发觉人很容易迷失在画的那些细节中。那种小圈圈的笔触如同千千万万的小旋涡,密集得让你不自觉的深陷而不可拔。不知道如果天天在0.5米的range内盯着他的画的话,是不是精神状态也会越来越像他。
相比之下还是更喜欢莫奈,让人有种淡淡的欣喜和欢畅。
如果天天在0.5米的range内盯着不管谁的画,我都会担心你的精神状态:-)
凡高有很多明亮的画。大块大块的黄色。
我就喜欢注意细节。这样看画,可以体会画家下笔的力度和笔触的回转。否则和看画册有什么区别? 就像听音乐会我喜欢坐在观众席的左侧,因为可以看到pianist的指法。亲临其境的时候就应该take这些advantages. :)
另,你不觉得正因为那些明亮鲜艳有时候不按牌理出牌的颜色才让凡高的画更显得诡异么?
一般的观众是不会关注过于细节的东西的。一个人如果不弹钢琴,他怎么能体会表演者手指的运动呢。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但是我觉得音乐或者绘画,内行也许体会欣赏得更深些,但是还是应该以能够打动更多人为目标吧。
其实即便画家本人也未必注意细节本身,只是作为表达作品的手段用上了而已。去看张大千或者徐渭的大写意,即便学美术的也未必就看出了什么力度之类的细节。至于各种笔法,教学生的时候是为了告诉你这样用笔能达到这种效果--真的用起来,只要效果达到了,用什么笔法又有什么要紧的呢?也许这种观念只是适用于中国画,不过大多数画家应该还是希望观众站在一米以外从全局欣赏的吧。画册和真品区别其实更多的是色彩、层次感和光感无法通过印刷术同时重现。那油光光的铜版纸怎么可能像油画颜料那样漫反射环境光呢,从而体现画作的深沉凝重呢?
看了tyang笔记本上的桌面,突然对前面某些人的发言有了新的感悟。(提示:大家测量一下从演进到电脑屏幕的距离):)
我的桌面每15分钟换一幅图 :)
油画和国画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国画一气呵成,而油画基本上是一层一层颜料途上去的,不同的画家手法差得太多了,连我这种外行都能看出区别来。全局欣赏固然需要,但如果从学习的角度来说的话,注意细节更能领悟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大师,而有些人永远在central park摆摊头。真品赝品站在一米以外看是看不出区别的吧。anyway,每个人有每个人欣赏的preferrence罢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