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回忆的晚上,我努力想着过去快乐的时光。不知道为什么,我总会想起那个冬天里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我和Stella决心要去把她肚子里未来的乐宝宝喂的胖一些。我们俩人快乐地计划着要去吃自助餐。我不记得我们最终去了哪一家店里,也不记得讨论的时候人在何处。只记得那份快乐,那份憧憬。
快8年过去了。乐宝宝依然瘦瘦的。我们三个依然快乐。
星期五, 十一月 08, 2019
Bye,我们的老房子
2010年2月的雪 |
经过了两个月的折腾,终于等到了closing的这一天。虽然自己不能飞到美国,请了乐于助人的JY同学代理,但是不能改变我澎湃的心情,特次发博一篇。
我们亲爱的老房子,生于1967年,相识于2009年,乐宝宝在这里开启了他的人生之初;这里又伴随了我们短短数年的快乐,又见证了我来去匆匆的两地穿梭;最后Stella随我飞到大洋的这一边,老房子寄予他人,其中又生了一些风波;现在,终于要和我们说拜拜了。
再见了,门前的大枫树,秋天的时候送给我们一地的金黄。再见了,窗前的杜鹃和房后的玉兰,每年春天它们都灿烂的开放,给我们一年一年带来美丽。再见了,后院高高的大松树。再见了,路口的小邮箱。房侧的停车棚,房后我们请人搭的露台。明亮的起居室,温馨的娱乐间。饭厅小小的宜家饭桌。厨房小小的宜家柜子。窄窄的楼梯是乐宝宝曾经爬山爬下探险的乐地。客卫里曾经留下乐宝宝洗澡时不情愿的哭声。书房里有我偷懒只弄了一半的墙纸。客卧里曾经放着从garage sale里买回来的木头摇椅。主卧靠门在我离家的时候还是乐宝宝的睡觉的小床。主卧的大窗上曾经追着到处乱爬的乐宝宝给他换尿布。
我们的老房子,是我们抹不去的回忆。再见!我会回去看你。希望你未来的主人对你好。
星期一, 十二月 26, 2016
老爸走了
(几乎过了一年,再来写这段回忆。记忆有点模糊,也许还有点差错。不过还是贴在那个时间点,方便以后翻看)
星期天,圣诞节,晚上11:57分。老爸走了。在走的那一刻,我不在。我回家去接妈妈。路上二姐打电话来催我抓紧时间,说可能来不及了。我脑子里似乎一片空白。车过了一个个红绿灯。到了医院。扶妈妈一起进病房。姐姐们站在床边也不知道在做什么。护士向我们点点头,什么也没有说,我知道,这一刻终于发生了。
星期四的时候,我像过去的一个多月里的每一天一样,去医院看老爸。医生拉住我说,老爸一直没有尿,可能肾脏真的不行了。这样下去,血液里的毒素排不出去,会得尿毒症,人就会渐渐地昏迷,然后就会死。可能老爸的时间真的不多了。我很吃惊。老爸虽然一直住在危病房,每天各种药各种输液还需要戴着氧气罩吸氧,但是似乎人一直还好精神也还保持的不错。虽然一直也没有好转,但是也让我觉得病情进入了一个平稳期,似乎可以这样一直维持。我甚至每天去医院的时候开始留意路边的小饭店,想着以后既然经常要来可以一个个尝过去。我把这个情况告诉了老妈,老妈也不信。不过我还是打了电话给大姐,让她赶紧订机票回来。她看了看时间,订了周一晚上到上海的机票。
星期五白天照常上班。下午再来看老爸,觉得精神似乎和昨天差不多。白天还和二姐还有妈妈她们一起说了会儿话,情绪还不错。可是医生又跟我说,老爸的小便的情况完全没有改善。血液的情况也在变差。看着老爸的样子,怎么觉得也不像。
星期六,下午又来看老爸。好像精神不如昨天。他还是戴着氧气面罩,不好说话。于是我就坐在他的床边陪他。他睡一会儿,醒一会儿。有几次抬起自己的手,看了半天又放下。问他感觉怎么样,有什么不舒服,他说也还好。到了晚饭时间,妈妈来了几次电话,让我回家吃饭。我想了想医生的话,觉得不知道应该怎么想。于是我跟老妈说,今天晚上我在医院里吧。夜渐渐地深了。护士也都休息了。病房里只有呼吸机有规律的呼呼地响。隔着氧气面罩,可以看见老爸的嘴随着呼吸机一鼓一鼓。有时候他会睁开眼。抬抬手。我握握他的手,他又把手放下。我在老爸的病床边上躺着,听着呼吸机的声音,觉得一切都很平静。却也睡不着。大姐已经改了机票,星期天晚上可以到。
星期天早晨,阿姨过来替我陪老爸。我看看他,好像和昨晚差不多。我回家补觉。到中午醒来,二姐打电话说,老爸已经不清醒了。我赶紧去医院。老爸看起来似乎很平静地在休息,身体却在慢慢地滑向死亡。我们到这个时候终于完全地意识到医生说的话是对的。时间真的不多了。到了晚上,大姐的飞机到了,在机场打电话。我跟她说,别回家,直接来医院。她到的时候应该是晚上9:30的样子。一进来就抱住老爸哭,老爸这时候已经完全没有反应了。我们只是祈祷但愿他知道大姐也到了。Stella也出差回来到了医院。一家人都在了。这时候,老妈已经陪了很久,身体有点坚持不住,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于是劝她先回去休息。我把我妈送回家。然后又把Stella送回家陪乐乐,然后再回医院。刚到医院,二姐就告诉我,可能最后的时间到了。我不知道是不是来得及回去接妈妈过来,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应该回去接妈妈。然后就是文章开始的那一幕了。
老爸病了很久,十月初进的危重病房,反反复复。这也许是一个可以预见的结局。可是十月初送他去医院的时候,心里还满以为和之前的n次送他去医院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还在家里买了新的可以摇坐起来的床,等待他出院的时候可以用。转眼就成了一个空空的心愿。
最后几天,医生给出了最后的通知的时候,我们都不愿意信。可是我其实是信的。只是我没有勇气把这个消息告诉老爸。老爸在最后清醒的时刻也许都不知道自己正在走人生的最后一段。没有做最后的安排,留下最后的话,没有电影里伤感的临终告别,没有告诉他爱我们,我也没有来得及告诉他我们爱他。我觉得我剥夺了他生命最后的一个机会,可是就算可以重来,我还是无法对老爸说。人生就是这么纠结。现在老爸走了几乎有一年,我偶尔还会想起这段最后的纠结,心还是很疼。我甚至也不知道,我走的时候需不需要这个机会。
星期天,圣诞节,晚上11:57分。老爸走了。在走的那一刻,我不在。我回家去接妈妈。路上二姐打电话来催我抓紧时间,说可能来不及了。我脑子里似乎一片空白。车过了一个个红绿灯。到了医院。扶妈妈一起进病房。姐姐们站在床边也不知道在做什么。护士向我们点点头,什么也没有说,我知道,这一刻终于发生了。
星期四的时候,我像过去的一个多月里的每一天一样,去医院看老爸。医生拉住我说,老爸一直没有尿,可能肾脏真的不行了。这样下去,血液里的毒素排不出去,会得尿毒症,人就会渐渐地昏迷,然后就会死。可能老爸的时间真的不多了。我很吃惊。老爸虽然一直住在危病房,每天各种药各种输液还需要戴着氧气罩吸氧,但是似乎人一直还好精神也还保持的不错。虽然一直也没有好转,但是也让我觉得病情进入了一个平稳期,似乎可以这样一直维持。我甚至每天去医院的时候开始留意路边的小饭店,想着以后既然经常要来可以一个个尝过去。我把这个情况告诉了老妈,老妈也不信。不过我还是打了电话给大姐,让她赶紧订机票回来。她看了看时间,订了周一晚上到上海的机票。
星期五白天照常上班。下午再来看老爸,觉得精神似乎和昨天差不多。白天还和二姐还有妈妈她们一起说了会儿话,情绪还不错。可是医生又跟我说,老爸的小便的情况完全没有改善。血液的情况也在变差。看着老爸的样子,怎么觉得也不像。
星期六,下午又来看老爸。好像精神不如昨天。他还是戴着氧气面罩,不好说话。于是我就坐在他的床边陪他。他睡一会儿,醒一会儿。有几次抬起自己的手,看了半天又放下。问他感觉怎么样,有什么不舒服,他说也还好。到了晚饭时间,妈妈来了几次电话,让我回家吃饭。我想了想医生的话,觉得不知道应该怎么想。于是我跟老妈说,今天晚上我在医院里吧。夜渐渐地深了。护士也都休息了。病房里只有呼吸机有规律的呼呼地响。隔着氧气面罩,可以看见老爸的嘴随着呼吸机一鼓一鼓。有时候他会睁开眼。抬抬手。我握握他的手,他又把手放下。我在老爸的病床边上躺着,听着呼吸机的声音,觉得一切都很平静。却也睡不着。大姐已经改了机票,星期天晚上可以到。
星期天早晨,阿姨过来替我陪老爸。我看看他,好像和昨晚差不多。我回家补觉。到中午醒来,二姐打电话说,老爸已经不清醒了。我赶紧去医院。老爸看起来似乎很平静地在休息,身体却在慢慢地滑向死亡。我们到这个时候终于完全地意识到医生说的话是对的。时间真的不多了。到了晚上,大姐的飞机到了,在机场打电话。我跟她说,别回家,直接来医院。她到的时候应该是晚上9:30的样子。一进来就抱住老爸哭,老爸这时候已经完全没有反应了。我们只是祈祷但愿他知道大姐也到了。Stella也出差回来到了医院。一家人都在了。这时候,老妈已经陪了很久,身体有点坚持不住,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于是劝她先回去休息。我把我妈送回家。然后又把Stella送回家陪乐乐,然后再回医院。刚到医院,二姐就告诉我,可能最后的时间到了。我不知道是不是来得及回去接妈妈过来,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应该回去接妈妈。然后就是文章开始的那一幕了。
老爸病了很久,十月初进的危重病房,反反复复。这也许是一个可以预见的结局。可是十月初送他去医院的时候,心里还满以为和之前的n次送他去医院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还在家里买了新的可以摇坐起来的床,等待他出院的时候可以用。转眼就成了一个空空的心愿。
最后几天,医生给出了最后的通知的时候,我们都不愿意信。可是我其实是信的。只是我没有勇气把这个消息告诉老爸。老爸在最后清醒的时刻也许都不知道自己正在走人生的最后一段。没有做最后的安排,留下最后的话,没有电影里伤感的临终告别,没有告诉他爱我们,我也没有来得及告诉他我们爱他。我觉得我剥夺了他生命最后的一个机会,可是就算可以重来,我还是无法对老爸说。人生就是这么纠结。现在老爸走了几乎有一年,我偶尔还会想起这段最后的纠结,心还是很疼。我甚至也不知道,我走的时候需不需要这个机会。
星期二, 五月 12, 2015
再见!
虽然已经回上海几乎有两年了,可是常来常往的,似乎觉得自己从来都没有真正离开马里兰。可是这一次却是要真的说再见了。
回到马里兰的家里的时候,家里的沙发已经被买走了。在自己的床上睡了几天,床也被买走了。搬到客卧的床上又睡了一个星期不到,客卧的床也被买了。最后,我们一起睡在一张充气的床上。
不单单是床,柜子、桌子、椅子,一样样的被各色各样的人们抬走。进进出出的陌生人带走了我的生活。
屋子里越来越空。多起来的是纸箱子。这边一纸箱的书,那里一纸箱的衣服。墙上的相片,地上的地毯,一件一件都到了箱子里。
还有许多东西,去了垃圾箱。这一堆照片,那一堆旧票根。再也不穿的衣服。涂满了不再有意义的信息的笔记本。这么许多回忆。从休斯顿到西雅图,从西雅图到了马里兰,可是这一次却跟不了我走了。一咬牙,放进垃圾箱,不再去想。
再去散散步,再去吃顿饭,再去看看商店,绕着小湖走一圈。两个星期这么短,时间说到就到。真的要说再见的时候,却知道其实不知何时才会再见了。出门去赶飞机,用匆忙压住了伤感。到了机场忙完了检票托行李安检,一屁股坐下等登机,人就只剩下发呆了。
我以为我是个爱旅行不念家的人。我知道我不久以后还会再来,会做一个游客再访我的马里兰。再来看看我的漂亮的小房子,看看门前青青的草地。那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心情,我不想去猜。
好吧。再见!
回到马里兰的家里的时候,家里的沙发已经被买走了。在自己的床上睡了几天,床也被买走了。搬到客卧的床上又睡了一个星期不到,客卧的床也被买了。最后,我们一起睡在一张充气的床上。
不单单是床,柜子、桌子、椅子,一样样的被各色各样的人们抬走。进进出出的陌生人带走了我的生活。
屋子里越来越空。多起来的是纸箱子。这边一纸箱的书,那里一纸箱的衣服。墙上的相片,地上的地毯,一件一件都到了箱子里。
还有许多东西,去了垃圾箱。这一堆照片,那一堆旧票根。再也不穿的衣服。涂满了不再有意义的信息的笔记本。这么许多回忆。从休斯顿到西雅图,从西雅图到了马里兰,可是这一次却跟不了我走了。一咬牙,放进垃圾箱,不再去想。
再去散散步,再去吃顿饭,再去看看商店,绕着小湖走一圈。两个星期这么短,时间说到就到。真的要说再见的时候,却知道其实不知何时才会再见了。出门去赶飞机,用匆忙压住了伤感。到了机场忙完了检票托行李安检,一屁股坐下等登机,人就只剩下发呆了。
我以为我是个爱旅行不念家的人。我知道我不久以后还会再来,会做一个游客再访我的马里兰。再来看看我的漂亮的小房子,看看门前青青的草地。那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心情,我不想去猜。
好吧。再见!
星期四, 三月 26, 2015
南京见老同学 (补)
我去了南京。有一个报告,在下午。
我有一个中学同学在南京。于是我坐了早一点的火车,好有时间见一面。
光阴荏苒。二十多年前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大概以为我们不会再见面了。毕业时候甚至连流行的通信方式都没有交换。也没有挥手。只是某一天,下课铃一响,大家就散了。
不过那么多散了以为不会再见的同学里,她有一点特别。她是一个有些特立独行的人,也许用现在的定义,应该算文青。我虽然过去、现在、很可能将来都对文青不以为然,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她还是给我留了很深的印象。所以后来回国,又在微博上建立联系之后,我就一直想再看一看,好奇当年的文青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于是我们在地铁站遇见,然后一起去找个咖啡店坐坐。喝了咖啡。聊了天。她还是文青,做些我觉得很文艺的事情。就像从前一样,作为一个个子不高的女生,她说话却能时不时冒出一点霸气。不幸的是她抽烟,嗓子比以前哑了不少。这个不幸只是我的价值观的判断。她应该不介意。几次想说些吸烟不好之类的事情,又觉得说这些很煞风景,就咽回去了。
当年我们做同学的时候生活基本没有交集,其实没说过几句话。现在喝着几口咖啡间说的话,可能已经超过当年做那么多年的同学时说过的话。聊起老同学,新生活,很有意思。最有趣的发现是,原来她当年也很仰慕我数理化的那么一点点天分。可是我脸皮薄,不好意思说当年我也有那么一点点仰慕她的文字。
喝完咖啡,我匆匆忙忙地坐地铁去学校。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星期六, 一月 03, 2015
去崇明
新年放假的时候,我和老妈一起,带着乐乐去崇明。
我已经很久没有去崇明了。小时候经常和妈妈一起回崇明看外婆。我对崇明的美好记忆就是搬个小板凳,坐在外婆家的门口,晒着太阳,吃着外婆塞在我手里的长生果,一边小狗看着我馋馋地摇尾巴。
那时候去崇明要到吴淞口码头去坐船。两个多钟头的船,穿过半个长江入海口,下了船,再坐上小三轮,走一段柏油马路,再走一段田埂路,就到了外婆家的砖瓦房。路上总共要花大半天的时间。
但是,现在我可以开车去崇明了。先有一条隧道从上海到长兴岛,再有崇明长江大桥连到崇明。开车比坐船快得多,全部路程加起来不过一个小时。这是我第一次开车去,第一次过隧道,第一次过桥。桥的气势很大,我一边开一边想,这样的工程这么快能造起来,也只有国内有这样的执行力。
外婆已经过世了好几年。所以这次去主要是看看已经快九十的大舅。他最近住过医院,现在好些了,还是有些咳嗽,精神也不如从前了。大舅妈虽然九十多了,反而看起来精神更好。大家都是第一次看见乐乐,还要塞钱给他做见面礼,我赶紧给婉谢了。乐乐自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在田间跑得来跑去,捡个稻杆什么的高兴坏了。
到了下午,我们要回家了。乐乐却说,我们晚上住在这儿吧。我说,那我和奶奶走啦,乐乐却说,那我一个人住这儿吧。这个有的玩就不要爸爸的家伙,我一把抓住他,捆在车里的安全座上,把他带回家了。
我已经很久没有去崇明了。小时候经常和妈妈一起回崇明看外婆。我对崇明的美好记忆就是搬个小板凳,坐在外婆家的门口,晒着太阳,吃着外婆塞在我手里的长生果,一边小狗看着我馋馋地摇尾巴。
那时候去崇明要到吴淞口码头去坐船。两个多钟头的船,穿过半个长江入海口,下了船,再坐上小三轮,走一段柏油马路,再走一段田埂路,就到了外婆家的砖瓦房。路上总共要花大半天的时间。
但是,现在我可以开车去崇明了。先有一条隧道从上海到长兴岛,再有崇明长江大桥连到崇明。开车比坐船快得多,全部路程加起来不过一个小时。这是我第一次开车去,第一次过隧道,第一次过桥。桥的气势很大,我一边开一边想,这样的工程这么快能造起来,也只有国内有这样的执行力。
外婆已经过世了好几年。所以这次去主要是看看已经快九十的大舅。他最近住过医院,现在好些了,还是有些咳嗽,精神也不如从前了。大舅妈虽然九十多了,反而看起来精神更好。大家都是第一次看见乐乐,还要塞钱给他做见面礼,我赶紧给婉谢了。乐乐自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在田间跑得来跑去,捡个稻杆什么的高兴坏了。
到了下午,我们要回家了。乐乐却说,我们晚上住在这儿吧。我说,那我和奶奶走啦,乐乐却说,那我一个人住这儿吧。这个有的玩就不要爸爸的家伙,我一把抓住他,捆在车里的安全座上,把他带回家了。
星期日, 十月 19, 2014
红烧牛肉
我从实验室一个同学的桌前走过,瞥见他的桌上有一份外卖,贴着标签写着红烧牛肉。
我的第一个念头是,牛肉多吃不太好。可是一下子我突然觉得很馋,没有理由地馋。
这件事很奇怪。因为我一向不是个贪吃的人。我在美国一个人住的时候,吃自己煮的饭菜,一星期只有一个品种,也没有觉得日子不好过。每次老妈问我想吃点什么,我总是说不出什么特别的。我记忆中小时候最喜欢的菜,也不过是番茄炒蛋和油炸花生米。现在还是很喜欢。总之,在吃上我一直很好对付。
所以,在这几年体检被发现高血脂之后,我很容易就转换了食谱。少荤多素,我也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的不适应。只不过是每次在食堂打饭的时候比以前多了个心思,注意选择了而已。
所以我意识到,我的馋多半不是因为多么地爱吃牛肉。只是我在怀念小时候那种无忧无虑的日子。在那个日子里,饿了就吃,有什么在面前就可以吃什么,除了钱,别的不用考虑太多。现在每次吃点啥,心里总是揣着健康两个字,这种约束的感觉,真的是有点不爽。
我的第一个念头是,牛肉多吃不太好。可是一下子我突然觉得很馋,没有理由地馋。
这件事很奇怪。因为我一向不是个贪吃的人。我在美国一个人住的时候,吃自己煮的饭菜,一星期只有一个品种,也没有觉得日子不好过。每次老妈问我想吃点什么,我总是说不出什么特别的。我记忆中小时候最喜欢的菜,也不过是番茄炒蛋和油炸花生米。现在还是很喜欢。总之,在吃上我一直很好对付。
所以,在这几年体检被发现高血脂之后,我很容易就转换了食谱。少荤多素,我也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的不适应。只不过是每次在食堂打饭的时候比以前多了个心思,注意选择了而已。
所以我意识到,我的馋多半不是因为多么地爱吃牛肉。只是我在怀念小时候那种无忧无虑的日子。在那个日子里,饿了就吃,有什么在面前就可以吃什么,除了钱,别的不用考虑太多。现在每次吃点啥,心里总是揣着健康两个字,这种约束的感觉,真的是有点不爽。
星期二, 八月 19, 2014
星期六, 八月 09, 2014
小学的回忆
这名同学原来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她学习很好,而且个子比我高多了,跑得比我快,估计力气也比我大。基本上是属于那种全方位压倒我的人。我感觉人家已经进入少女阶段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屁孩。我的整个小学就一直在她的阴影之下。
小学毕业之后,我们各自去了不同的中学,之后的生活就完全没有了交集。直到前两年我开始上微博,因为偶然的机会才又联系上了。不过这也没有让我们又聚到一起。因为不巧,在我搬回上海的时候,她却搬到美国去了。这一次,她从美国回来玩,我们总算有机会见面了。
因为之前在网上看见过她贴的照片,所以见面的时候一下子就认出来了。要不然我完全不能认出她。小学毕竟有点太遥远,现在面前的窈窕淑女和当年印象里那个梳着辫子的小姑娘还是很难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于是我们天南地北的聊。提起当年的小学同学,我竟然有很多都完全没有印象了。我自小学毕业以后只是和几个男生还有联系,就算这样,出国之后就完全没有联系了,直到最近回上海。这次见面,勾起了我对小学生活的许多回忆。又了解到一些还有印象的同学的最新消息。满足了不少好奇心。
就这样,这次愉快的会面带给了我不少刷新的记忆。真希望什么时候能回我的母校看看。
星期六, 四月 12, 2014
做报告的故事
终于,我快要毕业了。我们的最后一关是答辩,答辩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一个公开的报告会。全系的同学和老师都会到场,而且还有外校的人。这次我是真的紧张了。非常紧张。紧张地不知道该怎么紧张了。我练习了好久。我期望会有电影那样的情节,期望在最后报告的时候系里的同学发现那个一做报告总是磕磕巴巴的人突然有一个完美的表现。
现实不是电影。我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我那天的表现如何。我感觉自己应该是比较流利了,也基本按照练习的状况去发挥了。但是没有录像没有回放,所以我也不太确信。因为紧张,我没有注意到听众的表现是什么样子的。不过等我讲完了,听众提问的时候我终于有时间观察一下大家。大家似乎都很正常,没有电影里那样的全体起立鼓掌,也没有人用怜惜的眼光看着我。我觉得我回答了所有的问题。我也没有来得及多想,就被拉进小房间去接受论文委员会的考评。答辩这次的报告就这么过去了。
不管客观上应该我究竟讲得如何,反正我觉得这是我第一次我自己可以定义为成功的报告。也许在别人看来这就是平常无奇的一次报告,但是这一次“成功”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我之后的“成功”越来越多。虽然有时候,我还会有很糟糕的发挥,但是这些已经成为偶然。多数时候,我觉得自己还不赖。虽然我还是不知道别人究竟怎么看待我的报告,而且我猜在别人眼里我的报告水平多半还是稀松平常。但是至少我知道我已经跨过了自己一道槛。
星期六, 三月 29, 2014
春天的脚步
前一阵子的气温一直忽上忽下的打摆子,春天似乎就在门口可就是不肯进来。终于,这一个星期的气温最高几乎都在二十上下了。我也终于脱去了毛衣,真正感受到了春天的到来。
虽然我作为一个宅男,哪里都没有去。不过显然现在上海春天的流行节目是看樱花。
樱花真是人见人爱啊。以前在西雅图的大学就以樱花闻名。搬到了DC发觉这里也有一年一度的樱花节,从国会山到林肯纪念堂到杰弗逊纪念堂的一圈水湾开满了樱花。现在上海也有了。DC的樱花节有游戏有演出,人非常多。上海的当然也是人挤人了。这让人有些怀念西雅图的樱花。花开的时候校园里的人也并没有十分多,樱花树下闲坐的人们也显得更加惬意。
不管怎么样,经过了一个寒冬,真高兴春天的到来。我愉快地发现,我没有借助秋裤渡过了一整个上海的冬天。耶!
虽然我作为一个宅男,哪里都没有去。不过显然现在上海春天的流行节目是看樱花。
樱花真是人见人爱啊。以前在西雅图的大学就以樱花闻名。搬到了DC发觉这里也有一年一度的樱花节,从国会山到林肯纪念堂到杰弗逊纪念堂的一圈水湾开满了樱花。现在上海也有了。DC的樱花节有游戏有演出,人非常多。上海的当然也是人挤人了。这让人有些怀念西雅图的樱花。花开的时候校园里的人也并没有十分多,樱花树下闲坐的人们也显得更加惬意。
不管怎么样,经过了一个寒冬,真高兴春天的到来。我愉快地发现,我没有借助秋裤渡过了一整个上海的冬天。耶!
星期五, 三月 30, 2012
同桌的你
在新浪微博上瞎看,偶然发现有人提到了我一群小学同学的名字。打探下来,原来是我小学时候的同桌女生。自从小学毕业我就再也没有见过她,一晃20多年了。这事情已经是这么的久远,我已经记不清和她做了多久的同桌,也记不清那是几年级的事了。
关于事实的回忆模糊了,可是对她的印象却还很清晰。印象里的她是个爱笑的漂亮女生。还记得那时候觉得她有点娇蛮,所以经常和她闹些小别扭。
于是我充满了好奇看了半天她的微博。看到了她的照片,到现在也是美女,不过我已经基本上完全认不出来了。她有了个可爱的女儿。她关心一些时尚的事情。这就是我从微博上得到的所有的新的了解。
通过她,我一下又联系上了另外三个小学同学。
微博真奇妙。
关于事实的回忆模糊了,可是对她的印象却还很清晰。印象里的她是个爱笑的漂亮女生。还记得那时候觉得她有点娇蛮,所以经常和她闹些小别扭。
于是我充满了好奇看了半天她的微博。看到了她的照片,到现在也是美女,不过我已经基本上完全认不出来了。她有了个可爱的女儿。她关心一些时尚的事情。这就是我从微博上得到的所有的新的了解。
通过她,我一下又联系上了另外三个小学同学。
微博真奇妙。
星期五, 十月 14, 2011
钨叔叔
最近我在看这本Uncle Tungsten。这本书的作者是我以前提到过的Oliver Sacks。他本人是一名神经科医生,因为写了好几本关于神经科学的书而出名。而这本书,却是关于他的童年是如何对化学痴迷的故事的。
我读这本书感到有非常多的共鸣,因为我如今作为一名神经科学的工作者,小时候其实最喜欢的也是化学。和他一样,我也企图在家里设置自己的小实验室。当然,Oliver同学家境很好,他可以在他家的豪宅的一角自由地做他的化学实验,而且他的叔叔们还能给他提供我想都不敢想的化学试剂和材料。我的小时候只能在厨房的煤气灶上烧高锰酸钾提取氧气玩。所以,读这本书,好像是带我回到了我童年的心境,仿佛我自己在做那些实验去懵懂地探索世界一样。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不过,另一方面,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有点艰涩。因为里面有很多的化学单词我不认识。我对化学的绝大多数知识完全是中文的,虽然我能够连蒙带猜一些单词的意思,但很多时候还需要查一下字典。这就好像我用英文重读一遍我小时候最喜欢的科普书《元素的故事》。当年,我读了这本书后,就可以背出元素周期表来。现在再读Uncle Tungsten,发现元素周期表居然又比我当年背的多出了好几个元素。长江后浪推前浪,科学进步就在我这小半生内在元素周期表上体现出来了!
我读这本书感到有非常多的共鸣,因为我如今作为一名神经科学的工作者,小时候其实最喜欢的也是化学。和他一样,我也企图在家里设置自己的小实验室。当然,Oliver同学家境很好,他可以在他家的豪宅的一角自由地做他的化学实验,而且他的叔叔们还能给他提供我想都不敢想的化学试剂和材料。我的小时候只能在厨房的煤气灶上烧高锰酸钾提取氧气玩。所以,读这本书,好像是带我回到了我童年的心境,仿佛我自己在做那些实验去懵懂地探索世界一样。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不过,另一方面,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有点艰涩。因为里面有很多的化学单词我不认识。我对化学的绝大多数知识完全是中文的,虽然我能够连蒙带猜一些单词的意思,但很多时候还需要查一下字典。这就好像我用英文重读一遍我小时候最喜欢的科普书《元素的故事》。当年,我读了这本书后,就可以背出元素周期表来。现在再读Uncle Tungsten,发现元素周期表居然又比我当年背的多出了好几个元素。长江后浪推前浪,科学进步就在我这小半生内在元素周期表上体现出来了!
C
今天的新闻是,发明C语言的计算机专家Dennis Ritchie去世了。不过是70岁而已。这又令我唏嘘一番。
我回忆了一下小时候,我让我姐从大学图书馆里借了一本C的书来学。那本书是繁体字的,应该是香港出的吧。我姐回来得意的说,她借书的时候,她的同学以为是她自己看,都很惊诧她居然看如此高深的书。于是我幼小的心灵就轻轻地鄙视了一下当年读文科的大学生们。
看那本书的时候,我正在企图成为计算机语言大师。从BASIC, FORTRAN, ALGOL, PASCAL什么的一路看过来。看到C的时候,我被它的简练深深地折服了。当然,折服我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那时候的我有无穷的学习精力但是没有高人点播学习的方向,许多时间浪费在没有用的东西上面了。不过幸好我遇到了C,学会了C,后来还是靠他在江湖上混了点吃喝的。
别人的逝去也许不过是自己青春流逝的一面镜子。死者长已矣,他们再也感受不到什么了。只留下我们顾影自怜,让时间默默地把我们带向人生的尽头。
我回忆了一下小时候,我让我姐从大学图书馆里借了一本C的书来学。那本书是繁体字的,应该是香港出的吧。我姐回来得意的说,她借书的时候,她的同学以为是她自己看,都很惊诧她居然看如此高深的书。于是我幼小的心灵就轻轻地鄙视了一下当年读文科的大学生们。
看那本书的时候,我正在企图成为计算机语言大师。从BASIC, FORTRAN, ALGOL, PASCAL什么的一路看过来。看到C的时候,我被它的简练深深地折服了。当然,折服我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那时候的我有无穷的学习精力但是没有高人点播学习的方向,许多时间浪费在没有用的东西上面了。不过幸好我遇到了C,学会了C,后来还是靠他在江湖上混了点吃喝的。
别人的逝去也许不过是自己青春流逝的一面镜子。死者长已矣,他们再也感受不到什么了。只留下我们顾影自怜,让时间默默地把我们带向人生的尽头。
星期三, 八月 03, 2011
星期五, 四月 01, 2011
Stella玩游戏
昨天晚上我和Stella一起玩iPad游戏。
Stella其实很少玩游戏。不过曾经有一个游戏让她很着迷。这是微软出的一个叫《潘多拉魔盒》的解谜游戏。游戏内容主要是一些拼图之类的小智力游戏,编在一个故事里串联在一起。游戏非常考验视力和耐心。不过游戏的画面和音乐都挺不错的。再加上难度适当,所以可以玩很久。那时候Stella每天在写论文,心情有些烦,到了晚上睡前就玩一小会儿算是对自己辛苦一天的奖励。也不多玩。所以我觉得Stella真是一个认真学习不贪玩的乖孩子。当然到了周末,有时我们也会一口气玩到半夜三点,直到困得不行了才停。
不过这个游戏被打通之后Stella就没有怎么玩游戏了。我的Xbox游戏,在Stella看来一无是处。风靡世界的愤怒的小鸟,Stella也没有兴趣。不过iPad的到来似乎对Stella有些影响。因为它上面也有不少图画漂亮操作简便的智力游戏。说不定以后她又会开始玩游戏了。
Stella其实很少玩游戏。不过曾经有一个游戏让她很着迷。这是微软出的一个叫《潘多拉魔盒》的解谜游戏。游戏内容主要是一些拼图之类的小智力游戏,编在一个故事里串联在一起。游戏非常考验视力和耐心。不过游戏的画面和音乐都挺不错的。再加上难度适当,所以可以玩很久。那时候Stella每天在写论文,心情有些烦,到了晚上睡前就玩一小会儿算是对自己辛苦一天的奖励。也不多玩。所以我觉得Stella真是一个认真学习不贪玩的乖孩子。当然到了周末,有时我们也会一口气玩到半夜三点,直到困得不行了才停。
不过这个游戏被打通之后Stella就没有怎么玩游戏了。我的Xbox游戏,在Stella看来一无是处。风靡世界的愤怒的小鸟,Stella也没有兴趣。不过iPad的到来似乎对Stella有些影响。因为它上面也有不少图画漂亮操作简便的智力游戏。说不定以后她又会开始玩游戏了。
星期二, 十月 26, 2010
Walkman的回忆
据说SONY终于宣布停产磁带Walkman。这个消息不太意外。谁还在用磁带呢。
我玩过的第一个Walkman是在我中学的时候。爸妈的一个朋友从国外回来送给了我爸妈一个。那大约是88年的样子。正宗的SONY Walkman。那叫一个稀奇。银色的,很小巧很漂亮。我后来买的Walkman也没有这个好。但是,只玩了五分钟,我的老姐就失手把它掉在地上了。结果,以后它就只能听广播,再也不能放磁带了。为了这事,我们全家都怪了她很久。
我在大学的时候终于买了一个自己的Walkman,不过不是SONY的牌子。Aiwa,当时好像也是比较好的牌子。大约两百块钱的样子,这在当时很算一笔钱。不过由于打着学习外语的旗号,一般爸妈都愿意掏这个钱。所以,大学的时候几乎每人都有Walkman。两百块钱的Walkman可以放磁带,听收音机。要再贵一些高级一些的录音效果比较好,还有自动翻面功能。
我的Walkman用来听收音机的时候比较多。我几乎没有买过磁带。我记忆中我唯一买过的一盒音乐磁带是90年左右时候买的一盘Paul Simon在纽约中央公园的音乐会。我有些空白磁带。我把广播里的我喜欢的歌录下来做成合集。我怀疑现在我爸妈家的某个鞋盒子里还有我做的那些磁带。
我可能把我的Walkman带到美国了,也可能没有。反正它早已不知去向。我的第一个MP3播放器是在2003年买的。内存是64MB。差不多可以放一张专辑的样子。现在它躺在我的地下室里。我送给Stella的第一个生日礼物也是一个MP3,红颜色的。现在她还带着,坐地铁的时候听。
这大概就是我对Walkman的回忆了,也许也代表了不少同龄人。
我玩过的第一个Walkman是在我中学的时候。爸妈的一个朋友从国外回来送给了我爸妈一个。那大约是88年的样子。正宗的SONY Walkman。那叫一个稀奇。银色的,很小巧很漂亮。我后来买的Walkman也没有这个好。但是,只玩了五分钟,我的老姐就失手把它掉在地上了。结果,以后它就只能听广播,再也不能放磁带了。为了这事,我们全家都怪了她很久。
我在大学的时候终于买了一个自己的Walkman,不过不是SONY的牌子。Aiwa,当时好像也是比较好的牌子。大约两百块钱的样子,这在当时很算一笔钱。不过由于打着学习外语的旗号,一般爸妈都愿意掏这个钱。所以,大学的时候几乎每人都有Walkman。两百块钱的Walkman可以放磁带,听收音机。要再贵一些高级一些的录音效果比较好,还有自动翻面功能。
我的Walkman用来听收音机的时候比较多。我几乎没有买过磁带。我记忆中我唯一买过的一盒音乐磁带是90年左右时候买的一盘Paul Simon在纽约中央公园的音乐会。我有些空白磁带。我把广播里的我喜欢的歌录下来做成合集。我怀疑现在我爸妈家的某个鞋盒子里还有我做的那些磁带。
我可能把我的Walkman带到美国了,也可能没有。反正它早已不知去向。我的第一个MP3播放器是在2003年买的。内存是64MB。差不多可以放一张专辑的样子。现在它躺在我的地下室里。我送给Stella的第一个生日礼物也是一个MP3,红颜色的。现在她还带着,坐地铁的时候听。
这大概就是我对Walkman的回忆了,也许也代表了不少同龄人。
星期三, 九月 01, 2010
星期二, 七月 13, 2010
重回西雅图
星期六的时候,我哼着小曲,开着车走在5号公路上。天气无比的好。眼前就可以看见白皑皑的瑞涅山。就这样,没有几天,我又要离开西雅图了。
这次主要陪爸妈,没有很多时间供我来怀旧。
我们是再上个星期六的深夜到的。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我们去了西雅图中心,上了太空针,俯瞰了市容。那一天西雅图中心没有活动,显得很安静。只有那只吹排箫的秘鲁乐队依旧在广场演出。我们坐了轻轨从西雅图中心到了城里这个叫西湖中心的地方。这还是我第一次坐轻轨。感觉好短。然后我们走到了派克街市场。那里一如既往的繁忙。我们在那里吃了点东西,看了会儿海湾。一切就象从前一样。
回到西雅图中心,我们开车去华大蹓跶。华大也有了一些小变化。华盛顿雕像的一侧竖起了一些紫色的屏风,里面围着一些小树苗,我也不知道是作什么的。另一侧则竖起了一些广告板,介绍华大的历史。我不知道这些是永久性的设计还是为了迎接新学年的临时布置。体育馆靠近水上中心那里的停车场围起了好大一块作工地,不知道要修什么。水上中心本身倒是没有什么变化。华盛顿湖一如从前的美丽。
看了学校,第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回去的路上走九十号公路横穿了一次华盛顿湖,顺便带爸妈看看梅瑟岛。
第二天,去瑞涅山看了看。那里的杰克逊访客中心终于造好了。看起来象是一个大号的小木屋。里面有一点展览,一个小餐厅,一个小电影院。什么都不算太大。瑞涅山上的雪还完全没有化。出了停车场的所有上山路都还被雪盖着。我们只能在停车场拍照留念了。
傍晚去了阿尔凯海滩。爸妈对那里的风景很赞叹。
第三天早晨我们又沿着五二零公路穿过一次华盛顿湖。先去学校实验室看了看各位尚在留守的博士博后们,又去看了一下我以前在十九街的住过的旧房子。房子里显然有了新的租客。不过别的都还是老样子,包括门前的Ying's中式快餐。出了那里我们往北沿十五街走。走了一小段,就发觉因为修路,路被完全封了。只好绕路,走罗斯福大街,开到北门,上了五号高速公路走了一段,下来吃了顿饭,又回到五号,直奔温哥华了。
我很感叹我依然可以完全不靠GPS,在西雅图的大街小巷里窜来窜去。我还记得哪家加油站的汽油便宜。我还可以找到好吃的小饭店。总是路过一个地方,我就想起我曾经在那里做过些什么事情。我还想去摸一下我的旧邻居的猫,不过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坐在飞机场等着上飞机的时候,我在想,这一别,又不知道何时再回来看看了。
这次主要陪爸妈,没有很多时间供我来怀旧。
我们是再上个星期六的深夜到的。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我们去了西雅图中心,上了太空针,俯瞰了市容。那一天西雅图中心没有活动,显得很安静。只有那只吹排箫的秘鲁乐队依旧在广场演出。我们坐了轻轨从西雅图中心到了城里这个叫西湖中心的地方。这还是我第一次坐轻轨。感觉好短。然后我们走到了派克街市场。那里一如既往的繁忙。我们在那里吃了点东西,看了会儿海湾。一切就象从前一样。
回到西雅图中心,我们开车去华大蹓跶。华大也有了一些小变化。华盛顿雕像的一侧竖起了一些紫色的屏风,里面围着一些小树苗,我也不知道是作什么的。另一侧则竖起了一些广告板,介绍华大的历史。我不知道这些是永久性的设计还是为了迎接新学年的临时布置。体育馆靠近水上中心那里的停车场围起了好大一块作工地,不知道要修什么。水上中心本身倒是没有什么变化。华盛顿湖一如从前的美丽。
看了学校,第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回去的路上走九十号公路横穿了一次华盛顿湖,顺便带爸妈看看梅瑟岛。
第二天,去瑞涅山看了看。那里的杰克逊访客中心终于造好了。看起来象是一个大号的小木屋。里面有一点展览,一个小餐厅,一个小电影院。什么都不算太大。瑞涅山上的雪还完全没有化。出了停车场的所有上山路都还被雪盖着。我们只能在停车场拍照留念了。
傍晚去了阿尔凯海滩。爸妈对那里的风景很赞叹。
第三天早晨我们又沿着五二零公路穿过一次华盛顿湖。先去学校实验室看了看各位尚在留守的博士博后们,又去看了一下我以前在十九街的住过的旧房子。房子里显然有了新的租客。不过别的都还是老样子,包括门前的Ying's中式快餐。出了那里我们往北沿十五街走。走了一小段,就发觉因为修路,路被完全封了。只好绕路,走罗斯福大街,开到北门,上了五号高速公路走了一段,下来吃了顿饭,又回到五号,直奔温哥华了。
我很感叹我依然可以完全不靠GPS,在西雅图的大街小巷里窜来窜去。我还记得哪家加油站的汽油便宜。我还可以找到好吃的小饭店。总是路过一个地方,我就想起我曾经在那里做过些什么事情。我还想去摸一下我的旧邻居的猫,不过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坐在飞机场等着上飞机的时候,我在想,这一别,又不知道何时再回来看看了。
星期三, 一月 20, 2010
休斯顿的回忆•画笔同学
圣诞节的时候突然收到以前在休斯顿的同学的一封恭祝圣诞的email。这封email,钩起了我许多的回忆。
我的这一位同学,我先借用他以前自己的网名“画笔”来称呼他。我也不知道他这个古怪名字的来由,因为他似乎不是美术爱好者。他并不热衷上网,所以这个网名也不常用。
话说我初到休斯顿的时候,我就认识了他,只是那时见面机会不多,也不相熟。不过第一年过后,我和画笔同学碰巧几乎同时搬家到了同一个小区,做了邻居,开始接触多了起来。那时我和别人合租了一套两室的公寓,面积巨大,所以经常在家举办party,俨然成了一个活动中心。画笔同学作为邻居,自然每次不拉。有时我在实验室忙,赶不及准备,索性就把房门钥匙给他,由他筹备活动。他是成都人,家传的好厨艺。他动手做菜,常常是众人马上纷纷逃出厨房,因为他的辣椒起锅的味道,实在是太熏人了。
画笔为人爽快真诚,非常乐于助人。有一次大家为一位生重病的同学捐款,他捐的数字好像是四位数。大家做学生的都不有钱,我从心底佩服他。
我在画笔同学的帮助下,考到了驾照。不久,我们俩在感恩节一起开车去了一次Austin,觉得一起旅行很合得来。之后,我们两个人开始了周游美国的历程。那一年的圣诞,我们从休斯顿开车去加州,从San Diego到San Francisco转了一圈,又去了Las Vegas和大峡谷,一直绕到Oklahoma回家,几乎走了六千英里。第二年夏天,又是我们两个从休斯顿开车到芝加哥,然后东行到波士顿,在沿海南下,一直到北卡再折回西行回休斯顿,又是一个五千英里的旅行。这两次长途旅行,我们两个人一路走一路玩一路,看风景发感慨,聊生活聊未来,一下子就成了最好的朋友。那时还没有数字相机,我们旅行去拍的相片冲出来厚厚的一大摞。我从来而且往后都没有冲拍过那么多照片。我现在还觉得,那些无忧无虑潇洒的日子似乎是我在美国单身日子里最快乐的时光了。
只是单身的日子不会是永远。虽然一种情感不会代替另一种情感,但是和朋友们相处的时间,确实是少了许多。我又是那种非常疏懒的人,在休斯顿的时候还能时常和朋友相聚,离开休斯顿之后,就几乎没有联系了。
如今画笔同学娶妻生子,他也离开了休斯顿,去别处闯。出国的人,到哪里感觉都只是一个驿站,住上一阵子就会走人。我们两个未来何时能再见,很难说。不过,这样的朋友很难忘记。他不知道我有这么一个blog。所以我在他背后吹捧一下他,他应该不会在远方打喷嚏吧。
我的这一位同学,我先借用他以前自己的网名“画笔”来称呼他。我也不知道他这个古怪名字的来由,因为他似乎不是美术爱好者。他并不热衷上网,所以这个网名也不常用。
话说我初到休斯顿的时候,我就认识了他,只是那时见面机会不多,也不相熟。不过第一年过后,我和画笔同学碰巧几乎同时搬家到了同一个小区,做了邻居,开始接触多了起来。那时我和别人合租了一套两室的公寓,面积巨大,所以经常在家举办party,俨然成了一个活动中心。画笔同学作为邻居,自然每次不拉。有时我在实验室忙,赶不及准备,索性就把房门钥匙给他,由他筹备活动。他是成都人,家传的好厨艺。他动手做菜,常常是众人马上纷纷逃出厨房,因为他的辣椒起锅的味道,实在是太熏人了。
画笔为人爽快真诚,非常乐于助人。有一次大家为一位生重病的同学捐款,他捐的数字好像是四位数。大家做学生的都不有钱,我从心底佩服他。
我在画笔同学的帮助下,考到了驾照。不久,我们俩在感恩节一起开车去了一次Austin,觉得一起旅行很合得来。之后,我们两个人开始了周游美国的历程。那一年的圣诞,我们从休斯顿开车去加州,从San Diego到San Francisco转了一圈,又去了Las Vegas和大峡谷,一直绕到Oklahoma回家,几乎走了六千英里。第二年夏天,又是我们两个从休斯顿开车到芝加哥,然后东行到波士顿,在沿海南下,一直到北卡再折回西行回休斯顿,又是一个五千英里的旅行。这两次长途旅行,我们两个人一路走一路玩一路,看风景发感慨,聊生活聊未来,一下子就成了最好的朋友。那时还没有数字相机,我们旅行去拍的相片冲出来厚厚的一大摞。我从来而且往后都没有冲拍过那么多照片。我现在还觉得,那些无忧无虑潇洒的日子似乎是我在美国单身日子里最快乐的时光了。
只是单身的日子不会是永远。虽然一种情感不会代替另一种情感,但是和朋友们相处的时间,确实是少了许多。我又是那种非常疏懒的人,在休斯顿的时候还能时常和朋友相聚,离开休斯顿之后,就几乎没有联系了。
如今画笔同学娶妻生子,他也离开了休斯顿,去别处闯。出国的人,到哪里感觉都只是一个驿站,住上一阵子就会走人。我们两个未来何时能再见,很难说。不过,这样的朋友很难忘记。他不知道我有这么一个blog。所以我在他背后吹捧一下他,他应该不会在远方打喷嚏吧。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