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星期二, 五月 31, 2016

外滩下午茶

Stella同学过生日。我们跑去外滩玩。

我在外滩的一家叫Atto Primo的西餐厅里订了一个下午茶。我们俩人跑去。这一天的天气不十分的好,有一阵没一阵的下雨,所以店里没有什么人。十几样小点心,几杯饮料,我们慢慢吃,看着外滩对面笼罩在雾里的东方明珠,感觉倒也是蛮悠闲的。

然后就在雨中逛外滩。Stella应该是好久没有来外滩了。我倒是两个月前陪老外来转过一次。不过这次下雨,我们只是简单地转了一转,甚至都没有怎么拍照。

然后我们又往福州路那边转了一下。原来的计划是逛一下书城。结果书城还没到,却看到一家"一斤18元"的书店。我们在那里居然也发现了不少有趣的书。于是挑了两三斤,书城也不去了,直接回了家。

就这样,我们欢度了Stella的生日。

星期一, 三月 30, 2015

语言直觉

我看了这本Language Instinct。其实我有点懒得写书评。但是最近没有怎么写读书的事情,决定还是写一下。免得大家以为我已经不看书了。

这本书讲的是语言的事情。主要观点是语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大脑的先天结构决定了我们会说话,也决定了我们会怎么说话。这个观点不太新,我也完全赞同。不过我觉得不是非常喜欢这本书,因为书基本上都是关于英语的,大段大段的例子都是英语,对我这样喜欢猎奇的读者就不够新鲜。不过我想如果你对英语很感兴趣的话,这本书应该还是不错的。

关于这本书,我想说的就这么多了。

星期五, 二月 27, 2015

针脚间的时间

春节时间比较多,于是我快马加鞭地看完了《针脚间的时间》。

这本书的故事的前半部分主要是一个感情故事。女主人公是一个裁缝出身的苦孩子。错信了一个花花公子,被带到摩洛哥然后又被抛弃。但是她坚强地活着,并且靠着自己双手建立了一个成功的时尚服装店,并借此认识了一些重要人物。

书的后半部分则变成了一个间谍故事。在西班牙内战结束后,女主人公又被英国军情处给招到旗下,去马德里做一个间谍,打探在西班牙的德国人的动向。在西班牙内战中希特勒给了佛朗哥很多援助,所以佛朗哥上台之后,西班牙内部有势力想加入二战中德国的阵营。英国人则期望西班牙在二战中的维持中立。而西班牙自身在内战中已经受了巨大的创伤,人民生活已经非常艰难,无法承受新的战争的负担。在这个大环境下,对欧洲战局其实不太关心的女主人公决定帮助英国人,来争取西班牙的和平。

这本书的作者是女性,所以书里很多地方有一些女性的特点。关于裁缝的故事,自然要写很多和衣服、时尚相关的东西。我觉得只有一个女作家才能把这些东西自如地写在故事里。不幸的是,我往往在读到这些相关的段落的时候就一目十行地快速扫过。另一方面,书的情节还是相当紧凑,虽然作为一个间谍故事,这本书并不像007那样充满了离奇惊险的情节。书里从头到尾没有一个重要人物死于非命。所以,也许书的后半部分还是应该作为一个女性人物独立奋斗的故事来看比较合适。

看完了这本书,回头继续看根据书改编的电视剧。我还没有看完。根据看过的几集来看,电视剧做了一些修改,增加了一些情节,对人物的成长过程有些和书里不一样的刻画。当然也有为了吸引眼球增加的惊险情节。等我看完再来综述吧。

星期三, 二月 04, 2015

针脚间的时间

最近在地铁上看的书,是这本可以翻译成《针脚间的时间》(El tiempo entre costuras)的西文小说。这本书是我第一次看女作家写的西文小说。和之前的几本书相比起来,笔锋细腻一些。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出身贫苦的女孩子,从小学得裁缝的技艺。目前我还没有看完,所以回头再来总结。

和之前的书不同的是,这本书已经被翻拍成一部12集的电视剧。这部也是西文的戏已经得了许多大奖。我在网上下得来,根据书的进度,也已经看了三集。电视剧里的女主角的形象很符合书里的精神。剧中所表现的北非异域风情也很有味道。但是我不想让电视剧毁了我读书的兴致,所以没有多看。决心在看了书之后,再来看电视剧。

西文书读了一本又一本。一晃眼,自学西文已经快十年了。还是没有达到大学毕业时的英语水平。对话能力因为缺乏练习机会尤其糟糕。不过有趣的是,我看的西文小说数量倒是远远超过了当年大学时看过的英文小说。学西文究竟给我带来什么我不清楚。不过就像我的博一样,坚持成了一种习惯,就会一直延续吧。

星期四, 九月 18, 2014

三星的小平板

很久没有新玩具了。最近工作繁忙,决定搞一个来散散心,附带增加工作效率什么的。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多选择的余地,我就搞了一个三星出的小平板,Galaxy Pro 8.4

这个家伙从参数上看挺厉害的。2K屏,高通的四核芯片等等。这基本是我用过的最高配置的安卓平板了。

但是一到手发觉有点不爽的是,国内的安卓平板没有安装谷歌的App商店。我之前在这个店里屯的货可不能就这么浪费了。所以一到手就先折腾刷机,刷了个港版的rom才搞定。然后又装了个vpn,就可以下谷歌的apps了。

花了一天时间折腾,基本把平板里该设置的都搞完了。我是打算用它来代替我的Nook HD的,所以我就把它们俩做个比较吧。三星的2K的屏幕自然是不错的。颜色很鲜艳。不过其实Nook的也不赖,主观上差别不大。只能算赢了参数。三星自动调节亮度的功能似乎有点保守,总是偏暗。所以我只好关掉这个功能。Nook压根儿没有自动调亮度的功能也就不提了。三星的外观还不错,边框很窄,看起来漂亮,但其实不太方便抓握。我在看书的时候手指一不小心划到屏幕上,书就翻过去几页,有点不方便。三星的机子似乎比我的Nook HD板子要重那么一点点。最后速度上,三星当然要领先不少。基本没有卡顿。Nook HD看书可以,操作其他的东西有时就会有卡顿。

总之,用三星在地铁上看书不说是大材小用,其实似乎还不如Nook HD方便。但是三星可以在别的更多地方发挥作用。比方说开会时候做个笔记,出门玩个游戏,躺在沙发上个网什么的,这个Nook就怎么都比不过了。

星期六, 九月 06, 2014

霍乱时期的爱情 —— 电影

前一阵子看了《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于是我决定趁势看一下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影

这部电影我觉得是为看过书的人拍的。电影的情节相当忠实于原著,有许多对话甚至是书里的原句(至少按我的记忆如此)。我看的这个电影版本碰巧是西语对话的版本,所以更加觉得和原著的契合度很高。其实这部电影本来是英语拍摄的。电影甚至忠实地包括了最后那场老人之间的床戏。上了年纪的裸体教人不忍看。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东西太多。要把书里的所有东西塞到两小时的电影很难,遗憾地是这正式这部电影企图做的。结果就有许多地方交代不清。有些情节我认为非常关键。不看书的人就会觉得很难理解。比如Fermina远行之后回家第一次见到Florentino之后拒绝他的那一场戏。还有Fermina最后在船上接受Florentino的那场,电影相对书做了些改动,但是显得非常的突兀。

但是电影最大的问题我觉得是人物塑造和书有很大的差距。书里的主人公Florentino Ariza应该开始是一个有些神经质,缺乏信心,看见女人就紧张的屌丝形象,而女主人公Fermina Daza则应该是个优雅、有主见的女神。结果电影的塑造反了过来,反而是Florentino很大胆,很有自信的样子,而Fermina则从小到老都是一个不够有气场,紧张、不自信的小女子形象,小鸟依人有余而女神气质不足。我怀疑西语版本的电影配音可能也起了反作用,因为给Fermina配音的人嗓音很细,给人一种小女孩的感觉。而另一个主人公Dr. Urbino在书里应该是个光彩照人的男神形象,在电影里却远不是这样。

电影的亮点一是画面。很漂亮。描绘的西班牙殖民时期的风情很有特点。二是音乐,包括Shakira唱的几首歌很不错。

不过总的说起来,我对这部电影的评分不高。不过我欣喜地发现我可以完全听懂电影里的西语对白。他们语速不高,发音也很清楚,加上我看过书,理解就完全没有困难了。


星期日, 八月 24, 2014

Linear B

我看完了这本讲述Linear B的解读的书。作者是当年辅助破解这种古老文字的考古学家John Chadwick。当年作主要贡献的天才Michael Ventris却英年早逝,在完成这种古文字的破解之后不久因车祸去世了。

Linear B是一种在希腊发现的文字。年代在公元前13至12世纪。因为考古发现后来的古希腊文明是从北方来的民族建立的,所以在南方和克里特岛发现的这种文字被认为是原先的土著的文字,应该不是希腊语。

Ventris当年破解这种文字的思路有点像我们解Sudoku的策略。把各种可能性列表,一一分析。他和当时许多考古学家一样被当年的主流意见误导,一开始以为Linear B不可能是希腊语。但是后来他逐步通过自己的分析改变了看法,并且最终给出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解读方案,让我们了解到这是一种早期的希腊语的书写体系。

我觉得能破解一种古老的文字是一种很神奇的事情。特别是当没有Rosetta stone这样的参考的时候。当然,Linear B最后的解读结果是我们有一定了解的古希腊语,所以难度上有点减分。但是真正要用有限的样本来破解一种未知的语言未知的文字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这也许需要在未来神经科学家可以帮上点忙。因为神经科学家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语言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这样在无穷种可能的信息编码方式中划出一个小点的圈子来。

星期五, 八月 15, 2014

霍乱时期的爱情

前不久Gabriel Garcia Marquez去世了。微博还有别的媒体上热炒了一阵,我也这才知道这个名字。虽然之前也读过一点《百年孤独》这本书,但是作者的名字却一直没记住。Marquez的去世,一下子许多文学青年在网上各种纪念。我于是也决定趁此机会,来看一下《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当然,为了显示我比众位文学青年更加高大上,我选择了直接读西文版本。

起初我其实是先听说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影,然后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从电影的名字,我就想当然地觉得这一定讲的是一对情侣历尽千辛万苦,战胜霍乱这个大病魔的爱情故事。还没有看书,我就做好了被惊天动地的英雄人物所打动的准备。

结果,故事完全不是这样。故事发生在加勒比海的一个港口,时代大背景是当时霍乱横行,但是霍乱似乎对故事的情节并没有太多的关联,几名主要人物都没有受到病魔的光顾。故事的主人公似乎用现在的标准来看还是用屌丝这两个字来形容比较合适。他心中的女神跟男神结婚了。他自己也没有闲着,经历了许多感情。不过他的真爱一直都没有改变。直到有一天男神不幸死去,这位屌丝同学终于有机会和他的女神在一起。于是当他们都已经是八十左右岁的时候,他们终于在一起了。

书里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情节起伏。大段的文字只是在描述生活。比如大段的描写女神和男神令人羡慕的完美婚姻生活里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繁琐的小事造成的一点点不和谐。读起来让我觉得我要更珍惜我们家的Stella和我们家的和谐生活。主人公追求女神,还有男神和女神的结合也并没有特别地戏剧性,感觉就象是在身边会发生的事情。

书里还有关于老年生活的许多描写。不知道怎么的我看了居然有很多感触。也许是我的心态已经开始见老,也许是我自己未来的老年生活也不太遥远了吧。

不过书的最后当主人公终于得到他的女神的时候,我心里起了一阵鸡皮疙瘩。我一边读一边希望他没有成功。我觉得女神还是和男神比较般配些。虽然我也同情男主人公的执着,但是我还是不喜欢他。唉。真想替作者改写一下结局。

星期一, 五月 26, 2014

书单

最近陆续有一些好学的同学向我打听我们实验室的情况。同时想知道,如果想干我们这一行,应该看些什么书来了解一下。

我想了一下这个问题。我们这一行,虽然说是隶属生物专业,但是纯生物背景的人还真可能适应不了。一方面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已经跳出了生物的范畴,另一方面是我们研究的手段也更加多样化,尤其需要数理统计方面的一些知识。

不过,我们的研究和生物其他领域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比如说周期长,需要耐心等等。这可能是许多把科研工作浪漫化的同学所没有想到的。我觉得必须有真的兴趣才能够在这样的工作中感到快乐。我希望从事我们这一行的人不是以苦为乐,而是真的快乐才好。

所以,我推荐他们读三本书。一本是Francis Crick的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一本是Daniel Kahnman的Thinking, Fast and Slow;还有一本是Douglas Hofstadter的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这三本书都是科普书籍。第一本是讲神经科学可以探索意识,第二本是讲心理认知,第三本是讲大脑、逻辑和人工智能。

严格的说,这三本书或者有些老,有些过时,有些离我们实验室做的东西差的太远。但是我觉得一个人只有看了这三本书里的内容觉得有意思,她才会觉得我们做的东西有意思。所以,我现在对于不了解我们实验室的同学都推荐他们去看这三本书。站在一个高度上回头来看我们做的相对来说比较细节的东西才会觉得有意义。

星期五, 三月 21, 2014

天使的游戏

我终于看完了这本《天使的游戏》。这使我看过的西班牙原文的小说增加到了三本。不过这三本都是Carlos Ruiz Zafón写的。这倒不是我对这名作家有特别的痴迷。惯性而已。我可以肯定我的下一本阅读对象不会是他的书了。

《天使的游戏》是之前看过的《风的影子》的姊妹篇。故事其实没有什么相关。《天使的游戏》的故事时间设定在《风的影子》之前,地点依然是在巴塞罗那。这依旧是一个阴暗诡异的故事,一直到读完都还有一些谜团不能得到充分的解释。主角是一名作家,他被一个奇怪的人所雇,要写一本很奇怪的书。结果有一些奇怪的事情发生。有点血腥。有点残酷。最后的结果也让人有些无语。书的情节很抓人,让人放不下。可是读完了之后觉得故事编得有些过了。我觉得不如《风的影子》。

我每天读这样的闲书的时间有限,想看的书倒是一大堆。真是后悔当年闲着的时候没有多读一些书。

星期一, 二月 24, 2014

El juego del ángel

 最近,我开始看这本名叫《天使的游戏》的西班牙语小说。

我对西班牙语文学没有什么了解。去年看的那一本《风的影子》是西班牙朋友Cristina推荐的,这一本是《风的影子》的姊妹篇,算是顺藤摸瓜吧。

我不打算对书的内容在这里做介绍,因为我还没有看完。但是我的进展出乎我的意料的快。可能是我的西文阅读水平有增加,也可能是我对这名作者的行文和用词更加熟悉,所以字典查得少了,自然看书就快了。

想到认识Cristina之前,我的西文阅读仅限于看看网站什么的,现在我竟然已经可以看这么大部头的小说,而且的确能得到阅读的乐趣,我对我的进步非常满意。非常感谢Cristina。她未必教了我很多东西,但是她激发了我,让我认识到我自己的能力。现在我已不能再见到她,也许我应该在上海再找一个类似的伙伴。

相比之下,我也应该制定一个计划保持我的英文不退步了。我每天看的英文资料和英文书还很多,但是听说两方面几乎没有。我有些担心。

星期二, 一月 28, 2014

An Unquiet Mind

我在地铁上看完了这本叫做An Unquiet Mind的书。

这本书是一个精神病科学家兼医生写的关于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的书。与其他的书不同,作者本人就是躁郁症的患者。

躁郁症这种病发作的时候一般都有两个阶段。开始是精神亢奋。病人会觉得兴奋,思维很快,感觉良好,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强烈的抑郁和狂躁,有时甚至会导致自杀。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疾病,而且很难被人理解。正常人无法理解这种不能控制的情绪变化,而把病人看作是脾气不好或者是没有自制力的弱智。而病人有时候也不愿意接受现实,企图不通过药物而去通过自己的意志力去控制自己,但是结果往往是悲惨的。

作者既作为患者又作为医生对这种病的理解更深。加之这本书文字非常优美,能让人深深体会到病人所受到的折磨,从而能更好的去理解他们。我非常推荐。

精神病也是我们探知大脑奥秘的一个途径。通过研究异常的大脑及其异常的功能,我们就能够更好的知道正常的大脑怎么带给我们正常的功能。

星期一, 十月 07, 2013

Mary Roach

之前看的那本关于火星的书我很喜欢。这次去武汉之前因为预计到在火车上将有大量闲散时间,我又去找了那本书的作者Mary Roach的两本书来看:BonkStiff。两本书的副标题有一个共同的字:Curious。前者是The Curious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Sex。后者是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两本书的风格相似,而且都讨论了一些一般人不会想到的事情,但是前者讲的是性,也算是生命开始的前奏;而后者讲死。所以总的说起来前者多了一丝活泼,后者多了些许沉重。不过作者风趣的写作把两件事写得有点相似的感觉,放在一起读别有风味。虽然说这两本书并不是想要全面完整地讨论这两个生命中的重要问题,但是作者所选取的几个点都有意思,有很好的可读性。

就像有人评论的一样,我觉得Roach真是个有趣的科普作家。

星期六, 九月 21, 2013

收拾行装去火星

我刚看完了这本叫做《收拾行装去火星》的书。

这本书大致说的是我们如果要去火星,需要解决一些什么要的问题。不过,书里讨论的问题不是怎么造火箭之类的高科技的技术问题。书里说的问题是一些看起来是小细节的问题。

比如说怎么准备太空里吃的东西。

还有,太空里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失重引起的骨质疏松等等。孤独无聊寂寞的问题。不洗澡浑身发臭的问题。某次太空飞行中发生的俄罗斯宇航员强吻加拿大女宇航员的八卦。在模拟失重环境下拍色情电影。等等…… 真是什么都考虑到了。有点儿童不宜的科普书籍。

再有,怎么解决太空里上厕所的问题。看完了关于这个问题的章节后,我对Wolowitz的敬仰增加了100%。真的是高难度啊。看来宇航员需要克服的问题里有那么一些还是难以表述的奇怪。这是一本洁癖也不宜的科普书籍。

而我,觉得这是本很有意思的书。




星期五, 七月 19, 2013

死于黑洞

最近在地铁上一直看的这本《死于黑洞》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看过的最幽默的物理书了。书名起自于书里的一个章节,讨论人在飞入黑洞的时候会是怎么死的。整本书用非常幽默的方式解释了宇宙的各种问题,调侃了各种不科学的观点。当然,要是由我在这里转述一下书的内容,幽默就都挥发了,只剩下我作为一个书呆子的光辉形象。所以,我就不浪费打字的时间了。如果你喜欢宇宙大爆炸啊、爱因斯坦啊什么的,看这本书做消遣没错的。

星期四, 七月 11, 2013

数字统治世界

这本叫做《数字统治世界》的书是我最近看完的书。

这本关于统计学的科普读物用一些事例来讲述了一些大家通常没有想过的统计原理。立意很不错。但是我读得不是非常享受。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写得有点闷。但是我抱着如果不读完,也许我会错过什么精彩部分的想法,还是继续读完了整本书。

后来,我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我的人生显然是有限的。按照目前的平均寿命来说,我已经走完了一半。但是,有那么多的书要读,以后,我是不是应该更加有些选择性,提高我的标准呢?

星期二, 六月 18, 2013

黄金比例

我看了一本讲黄金比例的书。黄金比例,大约是0.618,是一个有趣的数字,因为这个比例在各种出其不意的地方出现。可是这本书我觉得不太过瘾。因为书里花了很多时间来讨论历史。比方说研究古埃及的金字塔究竟有没有采取黄金比例来建造什么的。我觉得这些问题不能引起我的兴趣。书的最后一章是上帝是不是数学家。这个问题还蛮有意思的。不过这也是属于仁者见仁的事,没有正确答案。

星期五, 六月 14, 2013

Quirkology

由于我又开始了每天地铁上下班的生活,所以我的读书活动最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只两个星期,就看完了这本叫做Quirkology的书。这也是一本心理学书。和之前提到的Thinking, Fast and Slow以及Freakonomics等书风格有些类似。书里讲到了许多有趣的实验,来研究各种不同的问题。比如说星座是不是确有其事,人的生日和性格有没有关系,广告的效果等等。作者做了许多大规模的心理学实验,有很多人参与,在公众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觉得书很有意思,让我不禁地想我是不是也能做一些类似的工作。

星期四, 五月 09, 2013

风的影子

断断续续,我终于看完了这本《风的影子》,前后几乎有九个月了。

书里讲的是一个爱好读书的少年的故事。他偶然间读了一本不知名作家的书,被深深打动。后来,一系列围绕着这本书和这个作家的奇怪事情发生了,把他也卷入到一个曲折的故事里。

故事的场景设在西班牙内战期间的巴塞罗那。据说了解西班牙内战和巴塞罗那的人会对这本书的感触犹深。我对两者都不了解。书里带给我的感受是个阴暗压抑的时代背景下的美丽城市。故事的情节就像Almodóvar的电影情节一样,充满了曲折、孽情、凶杀等等。要不是有这样一个抓人的情节,对小说本来就不太感冒的我很难坚持把书读完。我推荐大家有空的话可以看看它的中文版,应该也很不错的。

显然,我的西班牙语水平读这样的书还是有些困难。读完之后,我觉得我的西语阅读水平肯定是有了点进步。但我还是要感谢电子书。是它们提供了方便的字典功能,让我得以看完这本书。特别感谢Moon Reader这个App。从Nook到Kindle都有它的踪迹。很好用。

下一本读什么呢?

星期二, 四月 16, 2013

Phi:一个文艺神经科学家写的书

在断断续续阅读这本叫做Phi: A Voyage from the Brain to the Soul的书两个月之后,我放弃了。

要知道,在科学家中,也分普通科学家,文艺科学家和别的什么科学家这几种的。而这本书,就是一名来自意大利的文艺科学家写的。书里假托伽利略同学神游的经历,来叙述关于大脑和意识、精神之间的关系。照理说,应该是很对我的胃口的。当初我也是这么想。但是真的读起来,这本书实在是太文艺了。书里为了阐述一个观点可以用各种寓言、故事、诗歌等等等等的方式,拐弯抹角的,让我这个习惯于逻辑思维的人很难跟上。作为一个意大利人,作者还一定要不时的冒几句拉丁语出来的,当然这样才符合伽利略的身份。可是拉丁语很容易地就把我打败了。

另一方面,书的确是很漂亮。彩页印刷,附有大量的图,从各种油画、素描、雕塑等等乃至最新的核磁共振扫描图,充分展示了作者一颗文艺的心。而这颗心无法引起我这个普通青年的共鸣。

所以,虽然我报着极大的兴趣开始,但是我放弃了。